歐盟投票通過自2035年起禁售內燃機車,目標是2050年實現碳中和。這一電動車轉型對歐洲汽車業產生衝擊,該行業目前落後於中國。為此,歐盟對中國車輛徵收關稅。現在,歐盟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在實現碳中和目標的同時,保持其領先的汽車製造業地位。
電動車對歐洲汽車產業的重大變革
自2035年起禁售新內燃機車,是歐盟氣候戰略的一大進展,鑒於歐洲乘用車佔總溫室氣體 (GHG) 排放量的15%。然而,這一禁令的成功並無保證,因為這取決於汽車製造商向100%電動車(電池電動車,BEV)的轉型,以及是否能發展出足夠的基礎設施來鼓勵歐洲用戶購買。
歐洲汽車產業佔歐盟GDP的7%,是歐洲最後的工業堡壘之一。因此,歐洲在實現其氣候目標之外,能否自行生產電動車(EV),是一個重大的經濟挑戰。儘管電動車銷售有所增長,但歐洲的銷售量仍不足以達到2035年100%電動車的目標。2035年後唯一允許銷售的電動車型——電池電動車(BEV),截至2024年中期僅佔總汽車銷售量的12.5%,遠低於混合動力車(HEV)和內燃機車。而且,目前的增長率在很大程度上仰賴於價格往往遠低於歐洲製造商的中國電動車進口。
歐盟難以實現自身目標
中國進口車輛的比例顯示出歐盟在電動車生產方面實現其雄心所面臨的困難。工業產能不足,尤其是採礦和電池生產方面,是主要障礙。儘管近期有一些採礦項目,但僅能滿足關鍵材料需求的一小部分。
儘管歐洲電池聯盟自2017年成立以來已籌集30億歐元,但僅3%的電池供應鏈投資已經到位。同樣,充電基礎設施也嚴重不足,儘管2024年新增了22萬個充電點,但到2030年安裝350萬個充電點的目標仍遙不可及。
採用電動車的最後一個障礙是成本問題。雖然幾個歐盟國家提供補貼,但補貼並不統一,也無法完全彌補電動車與內燃機車和混合動力車之間的價格差距。
中國成為焦點
歐洲的困境凸顯了中國在該行業的迅速崛起。中國政府的工業戰略在巨額補貼的支持下,使其國內巨頭如比亞迪(BYD)和寧德時代(CATL)在全球市場價值鏈上占據了主導地位,從採礦到汽車製造。2009年至2023年間,中國政府在電動車行業的投資超過2310億美元,此外還向電池製造商和鋰等重要原材料生產商提供了補貼。
因此,到了2023年,比亞迪的汽車銷量已超過特斯拉,而寧德時代佔全球電池產量的40%。
歐盟面臨戰略困境
來自中國的競爭給歐盟帶來了戰略困境:如何在實現2035年氣候目標的同時,保護就業和汽車產業?
10月4日,歐盟投票決定進一步提高對中國(電動)車輛的進口關稅,這對歐洲而言是一個警鐘。但這還不夠。徵收的關稅附加費太低,無法阻止中國電動車出口到歐洲。從中期來看,這可能反而會促使這些製造商進一步降低其本已極具競爭力的生產成本,以保持其在歐洲市場上的高額利潤。
歐盟目前面臨的挑戰是大力投資於其電動車價值鏈和充電基礎設施,同時吸引外國投資,特別是來自中國、日本和韓國的投資,以增加其國內電動車生產能力。比亞迪已經開始在匈牙利建設其首家工廠。
在當前的地緣經濟背景下,歐盟是否擁有足夠的談判籌碼來應對國內的工業挑戰以及來自中國的強大競爭,仍然值得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