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报告

欧盟-美国贸易协议:细节模糊,对欧不利

7 月 27 日,特朗普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宣布达成一项欧盟与美国之间的贸易协议,将大部分进入美国的欧洲产品关税税率设定为 15%。这看似避免了最坏的局面,实则是一场不平衡的妥协,它进一步削弱了欧洲的竞争力。

根据该协议,约 70% 的欧盟对美出口商品将面临 15% 的关税。虽然这比特朗普最初威胁的 30% 关税要低,但仍远高于 2024 年的 1.2%。欧盟还承诺在三年内向美国投资 6000 亿美元,并购买价值 7500 亿美元的美国能源产品。这些承诺能否兑现,目前还存在很大的疑问。

相比之下,欧盟的待遇还算不错

尽管协议对欧盟并不完全有利,但它相较于其他国家,仍然占据相对有利的地位。目前,只有英国获得了比欧盟更优厚的待遇。而日本、印尼、菲律宾和越南分别面临 15%、19%、19% 和 20% 的关税。至于加拿大、墨西哥、韩国和巴西等没有与美国达成协议的国家,特朗普威胁要征收 25% 到 50% 的关税。

这种美国贸易伙伴的等级划分,充分体现了特朗普政府奉行的双边谈判策略,它更注重双边权力博弈,而非多边合作。

欧洲企业:步履维艰

这项协议对欧洲企业的影响,尤其在一些关键行业,将是巨大的挑战。欧洲钢铁行业依然面临 50% 的高额关税,而汽车、化工和机械行业则面临 15% 的关税。对于已经深受中国竞争影响的欧洲汽车行业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进一步压缩了其在美国市场的发展空间。

自 1 月份以来,欧元兑美元升值 13%,进一步加剧了欧洲企业的价格竞争力劣势,使得形势更加严峻。要评估关税的具体经济影响,关键在于判断:从欧洲出口商(及其供应商)到美国消费者,谁将最终承担整个价值链中这部分新增的成本?美联储地区银行的最新调查显示,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承担了因关税上涨而导致的近 90% 额外成本。然而,对于一些容易被替代的产品,欧洲出口商受到的影响可能会更大。在钢铁、化工和汽车等行业,欧洲企业吸收关税成本的能力已经接近极限。

无奈的妥协:欧洲内部的分歧

欧洲最终接受了这份不利的协议,原因在于它避免了最坏的局面,并为贸易关系带来了一定的稳定性。但这背后也反映了欧洲内部存在的分歧。德国、意大利、爱尔兰等出口大国以及一些东欧国家,由于担忧地缘政治风险,更倾向于迅速达成妥协,避免进一步的冲突升级。

欧盟最终保住了其在主要非欧洲市场(占其出口总额的 20%,不包括欧盟内部贸易)的份额,但这却是以牺牲自身竞争力为代价的。而且,欧盟还做出了巨额的财政承诺,其履行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甚至根本无法兑现。

下载新闻稿